苏州市借力大数据构建“智慧城管”绘制美好城市
来源:海牛大数据 时间:2018-05-04 13:42:53 编辑:星晨
现代城市的拥挤已经成为城市规划者的噩梦。幸好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,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破茧而出。各大城市在交通、规划、资源分配等方面开始使用大数据。近期,苏州市就借力大数据构建了“智慧城管”为绘制美好城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,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为推进大数据时代下的智慧城市,苏州市着手构建了自己的“城市数据大脑”。城市是人民高度聚集的地方,而这里也是多种矛盾产生的高发地。因此,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市容、环卫、市政、管线、桥梁等方方面面。而今苏州市级数字城管业务系统开始为构建美好城市提供助力,其业务范围涵盖公用设施、交通设施、市容环境设施、园林绿化设施、其他部件等共计5大类128小类的城市管理部件以及市容环境、宣传广告、施工管理、街面秩序、突发事件、其他事件等共计6大类90小类城市管理事件。“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,并非简单将两百余类管理部件、事件搬上网。它关键是要借力信息化打破不同部门界线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‘大城管’格局。”为了精准、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难点,目前苏州“数字城管”平台与全市34个市级部门、6个区级数字城管平台形成了联动机制。不久前,作为配套系统,苏州市数字城管综合评价系统孕育而生。该系统基于“数字城管系统”的信息存储和信息查询功能,对监督员、有关部门、有关区域的立案数量、办理时限、未办结案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。该考核系统涉及多项考核内容和考核对象,有对于座席受理员的内部考核,也有针对联动部门和区处置工单时效性、满意度的考核,以此抑制部门推诿、返工等问题。对于大数据的应用在去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效果,超过20万城市管理问题通过“数字城管”平台得到解决,而且,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,未来在城市管理问题上,必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。
城市生活各方面的便利体验,源自各类大数据的集纳、梳理与共享,下面针对于苏州市借助大数据取得的巨大成果,举几个简单的例子,首先是大数据在交通领域的应用,和很多城市一样,苏州的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,停车资源缺口大、利用率低的矛盾日益突出。2014年,苏州市容市政管理局和规划编制信息中心联合开发停车诱导系统——“帮停车”应用软件。用户只需输入目的地,就可以实时了解附近停车场的剩余车位数,并导航到该停车场。今年,作为苏州市政府实事项目,苏州市智慧停车综合管理平台作为这款系统的升级版全面启动,苏州市民的停车体验将进一步升级。“苏州微城管”平台就是借力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衍生出民生服务平台,以此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。目前,该平台拥有42万多个停车泊位数据、3193座公共卫生间点位(含景区内公厕)、2335个公共自行车实时桩点信息,为市民和游客一键找公厕、搜停车场、扫码租单车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同时,平台还利用汇集信息和政务数据资源,推出办事指南、办事网点查询、办事进度查询、人行道违停查询等服务。通过推进城管“互联网+政务办事”,实现政务服务事项“一号申请、一窗受理、一网通办”。
而且,信息化平台升级建设将各级管理部门的“信息孤岛”打通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苏州市容市政部门开始构建用数据说话、管理、决策、创新、服务的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。去年以来,苏州市容市政系统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和“城市数据大脑”建设,在原有数字城管平台基础上,升级打造了一系列服务、监督、管理信息化平台,这些平台数据又汇聚成的智慧城管大数据平台,全方位推动城市管理创新转型。去年,苏州市连续第三年蝉联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如今,“互联网+大数据”的触角如今已经伸向苏州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:道路桥梁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道路、桥梁、高架、上跨下穿、人行天桥、地下通道数据库,并根据设施的管养特点匹配相应的技术功能,对管辖范围内的道路设施进行检测;地下管线综合协同监管系统整合了现有地下管线信息资源,对城市地下管线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维护各个环节、各个部门的协同管理,实施了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。
城市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,如今更加离不开大数据。纵观大数据在交通、旅游、教育、医疗、市政建设、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,其未来必将展现出更大的发展前景。当然,大数据的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,可以想象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贴合民意,而且,在未来无论是几线城市,乃至小村庄,都将借助大数据构建起与苏州市一样的大数据城管系统,从而为人民开启新时代的智慧城市新生活。